对于本地今年以来几次暴雨后的淹水和树倒现象,环境局表示,虽然本地天气容易受大规模气象,如区域风暴、台风、太平洋海域形成的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干扰,但同时也会受本地上空出现的短暂且小规模气象,如对流性雷雨、苏门答腊风飑等的影响。
今年以来共清除富藻水21万立方米,削减总氮14.43吨、总磷1.79吨。为了广泛收集各方对于蓝藻治理的建议和应对措施,云南省环保厅建立了多渠道的治理模式。
今年以来共清除富藻水48万立方米。卫星资料显示,目前滇池尚未形成大面积蓝藻水华。省环保厅组织昆明市滇管局与南京清波公司开展了《移动式蓝藻打捞处理船及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的研究。两艘移动式蓝藻打捞处理船分别下水投入试运行。按照昆明市政府的安排,市滇管局作为责任主体,实施资源整合,开展了外海西北部蓝藻富集区的蓝藻收集、处置,并进行资源化利用,开工建设龙门藻水分离站工程。
同时,还利用海埂藻水分离示范项目开展蓝藻富集水的处理。昆明市充分利用现有除藻设施(备),全面启动固定式抽藻系统,加大对蓝藻的清除力度。要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特别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确保相关政策法规严格执行到位。
李鸿忠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从当前情况看,要做的工作很多,重点要抓好培育和发展城市圈生态经济、大力推进城市圈环境保护一体化、制定实施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完善城市圈环境保护保障体系5个方面的工作。李鸿忠强调,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加强环境保护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结合湖北省实际,有针对性地引进吸收和推广运用。湖北省长李鸿忠近日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见(送审稿)》
METI的一名官员表示,政府税收委员会将对此提案进行讨论并将在年底前作出决定。与之相反的是,环境省(Ministry of Environment)一直是利用矿物燃料税来应对全球变暖的坚定支持者。
为了实施此提议,首先还要通过一项对现有石油和煤炭税法的增补法案。日本经济贸易产业省(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METI)30日表示,计划从2011年4月开始的财年提高矿物燃料税,所得收入将用于应对全球变暖。此项提案标志着日本税收政策的一个显著转变,因为METI一直是增加矿物燃料税的强烈反对者,这样的改变可能将影响到石油精炼厂和其它公共事业的底线前面的减产结论是仅仅考虑温度的因素。
一个月前,他的项目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气候变化下华北平原作物产量到底是增还是减。8月30日,刚刚结束赴加拿大学术访问的莫兴国,还没有完全调整好时差。此外,我们还建议,对一些水资源短缺的地方,应该调整农业生产机构,因为小麦是一种高耗水作物,在一些干旱地方也采取玉米—小麦两季连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耗水量肯定是超过当地的降水量,不得不大量使用地下水灌溉,所以这些地方应该缩小小麦的种植面积,或者种植例如棉花、油菜等低耗水的作物。答案同样明确清晰,并且深入揭示了作用机制。
对C4(玉米、高粱等)作物,增产效应不明显。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并不急于回答,总是习惯性地闭上眼睛,思考片刻,而后表述精准、比喻贴切,让人不得不佩服一名科学家的严谨。
当考虑大气CO2肥效 (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使作物的产量增加现象)等因素时,这些因素会减缓升温给作物产量带来的负效应, 从而导致作物产量增加。可以肯定地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农业作物起到了增产的作用。
莫兴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关键在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记者:项目的最终结论能够为指导农业生产起到哪些实际作用?莫兴国:地方农业部门可以使用我们的模型来指导生产管理。温度的升高使北方原本一些不能种植小麦的寒冷地区,能种小麦了,造成了小麦的生产界限北移,也达到了增加产量的作用。对C3(大豆、小麦和水稻等)作物来讲,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时候,产量能够增加20%左右。记者:那在其他方面还能发挥作用吗?莫兴国:在粮食产量预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意义比较重要。记者:增产的作用有多大?莫兴国: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对不同的作物效果不一样。
这让莫兴国和他的研究团队感到骄傲。记者:怎样才能做到既保证粮食生产,又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莫兴国:按照我们最新的计算结果,华北平原地区,每年的灌水量维持在240mm左右,不会对地下水造成过量开采,有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已成为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因此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地表水难以保障一年两熟耕作制度的用水需求,农田灌溉依靠抽取大量地下水维持,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记者:这些可不可以看做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莫兴国:从这个意义上讲,尤其对我国北方一些温度偏低的地方而言,是积极的影响。例如针对今年的气候条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灌溉措施、什么样的施肥措施能够达到最好效益。
另外,还应该采取有效灌溉措施,控制灌溉次数和每次灌溉的水量,同时采取秸秆覆盖和薄膜覆盖的方式减少蒸发,还有就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一些节水品种。西方国家每年也在预测我国的粮食产量,其研究结论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决策,为世界瞩目。我国粮食安全需要大量基于我国的原始数据,基于我们自主开发的立足国情的机理模型的研究结论可作决策支撑。核心对话气温增加总体上将导致华北平原作物减产记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通过对历史的模拟,我们也发现,去掉化肥等农业管理技术进步措施的影响,过去60年,华北平原产量逐年增高仍与较适宜的温度、降水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气候条件相关。比如现在是4月份,根据气象资料,预测出未来两个月的气象条件是怎样的,我们就能够知道今年6月的小麦产量跟去年相比将是增加还是减少,以及增加多少减少多少。
记者:目前如此巨大的农业耗水量,造成什么后果?莫兴国:黄淮平原南缘年降水量与此耗水量基本相当,而华北平原北部降水在500—600mm左右,灌溉需求极大。记者:怎么理解您所谓的耗水量?莫兴国:耗水量就是指作物生育内所消耗的水量,主要包括作物蒸腾和棵间蒸发。
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作物轮作系统,采用南北比较、多站比较和区域分布式模拟,考虑华北平原土壤本底对作物生产力影响的空间分布,区别灌溉和雨养农田,采用VIP模型模拟,我们发现,若温度增加,特别是夜间温度增加,总体上将导致华北平原作物减产,作物生长季缩短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所建立的VIP模型与短期、中短期的气候预报相结合,就能够预测出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区域内的粮食产量。
根据您的研究结果,气候变化下华北平原作物产量到底是增还是减?莫兴国:基于我们多年的田间实验,我们开发了立足华北平原的VIP分布式生态水文动力学模型。当然,这并不排除温度升高到某个对作物更适宜的范围,造成作物产量提高的例子。据估计,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华北平原小麦生长季耗水增量达130mm,玉米耗水增量为90mm,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轮作体系的年耗水量从约700mm增加到目前将近1000mm。减少灌溉量以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记者:制约农业生产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水资源,尤其在华北平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粮食生产几乎形成了一对矛盾,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莫兴国:粮食单产的增加,伴随着作物耗水的相应增加。
我们已经做出华北平原较高分辨率的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图,期望能对地方决策发挥作用。大气CO2肥效将减缓甚至扭转升温给作物产量带来的负效应记者: 但我们又常听报道,说气候变化下小麦将会增产?莫兴国: 这个跟我们的结论没有矛盾。
许多科研项目都放在了这一背景下进行研究,包括农业修改完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保证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因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环境污染问题。
严格执行污染物、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针对企业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问题,邵武市环保局下发《关于加强化工企业及尾矿库环境管理的通知》,从10个方面就企业环境管理做出明确要求,即进一步加强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增强企业环境意识。